清朝末年,朝廷腐败,列强逞凶,内战不断,国力渐衰。随着鸦片战争的硝烟和“南京条约”的出笼,上海开埠。
黄浦江上船只云集,金发碧眼大鼻子的商贾大亨、三教九流蜂涌而至,各种新奇事物随之应运而生。某报曾载沪上电灯初现之时,被谓之“天火”,又被清府上海道台老爷勒令废除,明令:如有违者必以刑律待候。
终究,学生们在学堂里除了念诵祖宗十八代的“八股文”外,开始接受了“数、理、化”的概念,完全由洋人办的学堂更甚。由此,教学仪器、实验室仪器有了买卖的市场和对此进行维修的需求。
1900年,略通化学知识的林涤庵和南货店失业伙计张伯岸巧遇宁波同乡北平(现北京)燕京大学植物系教授钟宪皂,相约同游日本。在日盘桓数月,除去一切日常开销,尚余三百余元,悉数用于采购物理、化学仪器,带回国内。
回到上海,林、张二人又从朋友处凑集龙洋五千,在广东路、山东路以西买下一街面房屋,并购置了必要用品,做妥开业准备。由此,一间国人经办的从事进口仪器买卖的商行——科学仪器馆于1901年开业。
不久,他二位额上生光,买卖渐盛。张为此长驻日本,筹集货源,同时,又使他学到不少仪器原理和制造技术。
十年后,科学仪器馆财源颇丰,继而内部发生矛盾。张拂袖而去,自筹资金五千,于1911年在河南路、泗泾路口新开“实学通艺馆”,仍经营仪器。张把新店托于堂弟张椿年,自己仍长驻日本了解行情采购货源。
民国四年(1915年),实学通艺馆在南市“九亩地”(今大境路、露香园路一带)借百平方米房屋一间办一工场,仿制日本仪器,生产物理、化学仪器,该工场取名“模仿房”。
至二十年代中,又在南市陆家浜租地造屋,把“模仿房”迁至该处,并添置设备扩大生产,同时,经营业务进一步发展,除物理、化学仪器外,还经营光学仪器,生物标本模型,化学试剂和文教用品。至此,实学通艺馆成为一家在当时颇具实力的工商结合型的民族工商企业。
1925年(民国十四年),上海滩又冒出了一家国人开的仪器馆。
供稿人:谷子